关于大人课
「大人课」是一项面向所有中国城市青年的自救计划,主播是两位深陷四分之一人生危机的知识青年,赛赛和文仪。每期里我们会谈论最近困惑的问题,通过交换笔记和信息,帮助我们和正在收听的你解决 21 世纪最重要的三个问题:信息过载、情感表达、自我取悦。
本期节目
文仪和赛赛在这期节目中探讨了从北京到二线城市(苏州、杭州)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录这期节目的时候,赛赛刚来杭州一个多礼拜,产生了不少感受,比如这里人咋说话声音也不小,还有这里逆行的人怎么这么多。但在所有的意外里,最没准备好的,居然是有点怀疑自己被抛弃了。
每个在一线城市待过的年轻人,回来后都拥有了敏感体质,变的很容易被刺激到:北京朋友圈讨论的那些或观察大格局或风花雪月的文学内容,虽然依然有话说,但觉得和自己没关系了;大家看起来都很忙,怕再过一阵子会被杭州相对较慢的节奏同化,失去「竞争力」和斗志;听一样的播客看一样的书,会冒出一阵一阵的失落,「我是不是永远也做不出这样的作品了」。过度上升一点说,突然有点茫,感觉不太知道自己是谁了。
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赛赛开始归因:可能是还不太熟悉杭州,可能是现在的工作没有之前那么有把握,可能是对北京「更高更快更强」城市文化的内化还需要一点时间洗掉。又或者是,即便她在北京时不愿意承认甚至从未察觉到,但它和在这里的工作经验还是给了我一个 identity:一个掌握了较高话语权的、要和「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的、假以时日可以 make a difference、找到自己使命的有为青年。
It’s weird when you think how much your idenetity depends on things outside you,以及一线城市可以给到你这么多或许虚无或许是想象但能扎实鼓励到你的东西。我们以为自己不一样,以为自己是 above this 的(毕竟在北京的时候也老说它土),但真当搬走了,才会发现你在这方面也是个俗人。
文仪则给了一些自己的建议:在大城市要全力以赴,在二线城市要有「小商贩」的精神,用自己过去积累的技能包,将小地方的人脉和资源去变现,以及多打几份工,尽可能地撑满自己。他就是靠这样的信条撑过来的。
相关链接马
一篇小文章:住在哪里为什么对我们如此重要,以及我们该如何定义「家」
Philosophize This – Episode #128 – Gillies Deleuze pt.4 Flows
Jane Goodall 所说的「Think locally, act globally」
说「书不是拿来看的,而是拿来摆在家里的」日本作家白洲正子的《旧时之美》